你的位置:欧洲青年联赛直播官方网站 > 产品展示 > >投放原子弹前,天皇裕仁依然拒绝投降,陆军更是叫嚣“一亿玉碎”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投放原子弹前,天皇裕仁依然拒绝投降,陆军更是叫嚣“一亿玉碎”

发布日期:2024-12-21 14:33    点击次数:57

1945年5月8日,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势宣告结束。由于意大利早在1943年9月8日已经宣布投降,所以整个轴心国阵营就只剩下日本还在负隅顽抗,甚至还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

1945年7月17日,美国、苏联和英国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为新首相艾德礼)代表各自政府敦促日本尽快投降。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会,但公告发表前还是征求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意见。

接到同盟国的最后通牒,接替小矶国昭出任首相刚刚三个月的铃木贯太郎立即就懵圈了。这个老头儿已经77岁,曾经是一名海军大将,现如今早已经耳聋眼花,是裕仁天皇和皇太后节子连番劝说才勉强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尽管内心深知日本必败无疑,但铃木贯太郎首相还是显得非常犹豫,也非常谨慎,迟迟不敢明确表态。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被美国人消灭殆尽,而海军出身的他自然也就没有了可以豪横的底气和靠山,只能仰人鼻息和看人脸色。再准确一些,只能仰陆军的鼻息,看陆军的脸色。

做一下背景介绍和前情提要,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历来就不和睦,互相都看不顺眼,“狗咬狗之争”经常发生。基本上,两者的关系就类似于国民党内的军统和中统,始终视对方为眼中钉和肉中刺。

日本陆军完全继承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余毒,思想异常顽固和守旧,对天皇绝对忠诚,是军国主义的最坚决拥护者;日本海军则成军较晚,深受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思想相对开明一些,属于军国主义的坚决跟随者。

明治维新后,天皇终于干掉了长期的幕府统治,使自己从一个傀儡变成了真正意义的皇帝,从而也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回顾他的倒幕运动,基本上依靠了“四大强藩”的鼎力支持,否则绝无可能实现。

这“四大强藩”分别是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和肥前藩,随着土佐藩和肥前藩的逐渐衰落,剩下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成为了明治政府和军队中的主导力量。久而久之,实力最强的长州藩控制了陆军,实力稍弱的萨摩藩则控制了海军,从而形成了“长之陆军、萨之海军”的传统。

长州藩和萨摩藩虽然都支持明治天皇,但他们两者之间却是水火不相容,历史上曾经有过血海深仇。1864年,日本也面临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入侵,长州藩主张武力抵抗,而萨摩藩则主张妥协退让,随后在“七卿流亡”和“禁门之变”等事件中演变成了流血冲突和上层内斗。

从此以后,长州和萨摩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而且历经数代都没有化解开。因此,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是泾渭分明和楚河汉界,能够和平相处和齐心协力才怪呢。

当然,除了尖锐的历史矛盾外,日本军队中奇葩的“二元制”也是加剧陆军和海军矛盾的重要因素。据说,明治天皇深知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恩怨,设立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和海军,还颁布了《海军军令部条例》和《战时大本营条例》等法令平衡双方的争议,但实质上依然还是“陆主海从”。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满清朝廷越来越认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加之,奕訢、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洋务派的积极推动,终于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下旨筹建新式海军。

1875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8艘小型炮艇,成为中国新式海军的第一代战舰。之后,陆续购买了“超勇”和“扬威”两艘重型巡洋舰,又从德国订购了“镇远”和“定远”两艘新型铁甲舰,还有数艘鱼雷艇和其它军舰,北洋舰队尽管尚未真正成军,却也算是初具规模了。

1886年北洋舰队造访日本长崎,在停留期间,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了激烈的群体冲突,造成数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面对日本政府的无理狡辩,清廷表现得非常强势,在英国和德国的联合调停下才达成了和解,史称“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是清政府少有的一次外交强硬,也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一次外交强硬。受此“奇耻大辱”,整个日本国内都沸腾了,海军更是兴风作浪和借题发挥,趾高气扬地积极推动“陆海对等”,要求与陆军实现平起平坐。

眼见自家的海军和自家的陆军闹得不可开交,为了适应对华强硬的态势,明治天皇于1893年5月19日以“敕令52号”的形式公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其中,进行了这样的规定:

在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参谋总长及不久成立的海军军令部长分别作为其幕僚长,并且参与帷幄之机密。同时,分别设立陆军部和海军部指挥陆、海军之作战。

《战时大本营条例》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军令与军政、陆海军分离体制、统帅权独立和帷幄上奏等制度的集中表现。说白了,日本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机密事务由大本营的参谋长、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共同处理,而战时则各自负责,保留了足够的独立性和对等性。

至此,日本陆海军的“二元制”终于形成,为二战中两个军种的各种奇葩事件埋下了隐患。例如,由于相互敌视和相互攀比,陆军有什么海军也要有什么,反之亦然。

或许您觉得可笑,但这是如假包换的事实。根据史料记载,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海军掌握的船舶总吨位约为150万吨,但日本陆军掌握的船舶总吨位却达到了210万吨,简直比海军更像海军。真是“军备竞赛害死人啊”!

而日本海军也毫不示弱,你陆军有的我海军也要有,甚至还秘密研发生产出了两栖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战车,整体质量和性能都优于陆军正在使用的装备。啥叫作?这就叫作!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和钢铁完全依靠进口,再加上美国的封锁和禁运,很快就变得捉襟见肘。引用现如今的时髦话来形容——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内卷”严重,难怪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蒋百里会这样表示: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不过,两个“强”加在一起,却成为了“弱”。

在1945年7月,日本海军已经所剩无几的同时,日本陆军尚有360万左右的部队。其中,驻扎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拥有60万人,这是最后一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此外,中国关内还有100万的二流部队分散各地,日本国内也有200万左右的预备役部队。

日本陆军乐观地估计,尽管目前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似乎依然具有一战之力。凭借着这最后的家底,他们对于海军出身和接近耄耋的铃木首相根本不屑一顾,丝毫都不放在眼里。

在内阁紧急会议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和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等人都认为,只要盟军能够保证天皇的地位,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不过,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人都坚决反对,不仅拒绝投降,还鼓吹“一亿玉碎”计划:

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

由于陆军的坚决反对,由于天皇裕仁的态度暧昧,铃木贯太郎内阁只得作罢,还正式通过了《义勇兵役法》。其中规定,所有年龄在15岁到60岁的男性国民,所有年龄在17岁到45岁的女性国民,除已经加入现役或服务于科研军工单位者外,皆须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以增加2800万的兵力守卫本土。

由于当时的日本已经“吃干喝尽”,政府再也无力武装这些所谓的“国民义勇战斗队”,只好要求他们自行筹措武器和装备。于是,除了少数老掉牙的火器以外,大部分人都使用的是弓箭、武士刀、镰刀、铁叉和铁锹,颇有堂吉诃德的遗风!

面对日本陆军的强大压力,铃木首相不仅颁布了《义勇兵役法》,而且还得亲自视察备战情况。在看过一次集中军训后,他实在忍不住破口大骂:“纯属胡闹!难道这是儿童在玩打仗游戏吗”?

即便如此,铃木贯太郎首相还是不得不在1945年7月29日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拒绝了《波茨坦公告》。期间,日本陆军已经制订好了所谓的“总决战计划”:

一、全力保卫皇国的本土,以“玉碎”战术为主;二、只要首都东京不沦陷,日本就绝不会投降;三、关东军固守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直至全体“玉碎”。

在被称作日本“陆军之城”的广岛,所有人都已经处于了癫狂状态。其中,中青年男子已经绝迹,要么已经从军,要么已经战死;小学生们早已扔掉了课本和书包,排着队去领取手雷,叫嚣着与登岛的盟军同归于尽;妇女们则纷纷涌进了兵工厂,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夜以继日地生产自杀式武器。

有一名新婚女子,为了能让丈夫义无反顾地上战场,留下遗书后竟然在深夜自己割喉自尽。作为“玉碎计划”的典型,她的事迹竟然被广为传颂,引得全国妇女们纷纷效仿,真不知道该可怜?还是该憎恨?

面对日本的全民疯狂之举,美国人的确有些发怵了!为了减少伤亡,接替罗斯福担任总统不久的杜鲁门只得修改了早已制定好的登陆计划,决定使用刚刚试制而成的原子弹去对付日本。

其实,早在德国投降前夕的1945年3月初,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联合司令部就已经制定了登陆日本的“没落行动”作战计划。这一计划简单来说分为三步:首先登陆九州岛南部,以此为跳板登陆本州并且直取东京,最后占领日本全境。

1945年3月9日夜,334架B-29轰炸机突然袭击了东京。不过,这次丢下的并不是炸弹,而是超过2000吨的燃烧弹,瞬间就引起了地狱般的熊熊烈火,使得8.3万日本人当场烧死,10万多日本人受伤,近41平方公里的东京市区彻底烧毁。

大量投掷燃烧弹的可怕之处在于,因为燃烧造成了极高的温差,会在燃点附近形成每秒20到30米的火焰旋风。由于东京特殊的木质结构,所经过的一切生物和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故而得名“李梅烧烤”。据一位日本记者报道,东京被大量燃烧弹轰炸后变成了一座火海,很多身上着火的人都跳进湖里想要灭火,但却被烧开的湖水了煮“熟”了。

一周以后,300架B-29轰炸机又光临了神户,再次如法炮制投放了大量的燃烧弹。为了避免无谓的平民伤亡,美军开始在轰炸前投下警告性的传单,而且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造成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恐慌。负责指挥这些轰炸任务的柯蒂斯·李梅将军,在战后曾经这样回忆:

杀日本人并没有使我感到不安,使我不安的是战争。

据统计,日本有超过50万人被燃烧弹直接烧死,比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亡还要多一倍。而被炸毁房子导致无家可归的人数,更是超过了800万之多,极大地动摇了所谓的“玉碎计划”。

事实上,“李梅烧烤”只是大战前的开胃菜而已。为了实施庞大的“没落计划”,盟军联合司令部不断调兵遣将,准备动用比当年诺曼底登陆时更多的兵力和装备。

而且,“没落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群英荟萃,几乎囊括了当时美军中所有的大佬,比如尼米兹上将、麦克阿瑟上将、莱希上将、马歇尔上将、阿诺德上将和约瑟夫·金上将,清一色的五星上将。纵观美国历史,只出现过十位五星上将,而在二战中只出现过七位五星上将,除了艾森豪威尔身处欧洲以外,其余的六人全都在此聚齐。

虽然盟军登陆日本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这个“东风”却着实不好借来,这个“决心”实在难以下定。由于日本的死硬抵抗,又是“神风特工队”,又是“玉碎计划”,使得美国人不得不考虑伤亡问题。而且,日本列岛多是山湾纵横的破碎地形,能够容许大规模登陆展开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绝对是易守难攻,这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根据登陆计划,盟军从6月28日开始进行外围的攻势,对九州岛沿海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以尽可能摧毁日军的岸防工事和陆基航空兵力量。同时,借机侦察日本的防卫力量和火力部署,以便减少未来登陆部队的人员伤亡。

最终,“没落计划”的执行日期被确定为1945年11月1日,这一天被命名为“X日”。方案报送白宫的同时,军方也预估了登陆日本本土的伤亡人数。据解密的《日本登陆作战要纲》预测,美军登陆并且占领日本全境,阵亡士兵将会在11万人以上,伤员和失踪者也将在30万人以上。

1945年7月16日,美国秘密执行的“曼哈顿计划”取得重大突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不过,因为担心这一新式武器过于恐怖的毁灭力,杜鲁门政府一直都在犹豫是否要将其投入到战场。

为了减少美军的人员伤亡,为了迫使日本尽早投降,杜鲁门总统最终才下定决心使用原子弹去轰炸日本。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则交给了保罗·蒂贝茨和查理士·斯文尼去具体实施。

1945年8月5日,保罗·蒂贝茨驾驶着一架B-29轰炸机从塞班岛的美军基地起飞,直接飞往日本广岛投下了那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不过,顽固死硬的天皇裕仁竟然在陆军的坚持下拒绝投降,又遭到了查理士·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投下的第二颗原子弹“胖子”的轰炸。

面对这一连串的紧急事件,天皇裕仁再也不能若无其事了,立即授权铃木首相于8月9日下午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具体商讨是否要接受《波茨坦公告》。很明显,他已经做好了投降的打算,只是希望由内阁提出来会体面一些。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才结束,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陆军死战派依然拒不投降,依然要继续执行“一亿玉碎”计划。但是,首相铃木贯太郎、外交大臣东乡茂德和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等人却已经不再争辩,反正多说无益,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听凭天皇本人圣裁。

裕仁终于低下了罪恶的头颅,明确表示要把“朕的臣下作为战犯引渡出去是不能容忍的,但现在我们忍不住也得忍了”。最后,他假模假式地“含泪恩准”,同意首相和外相等人提出的“以保持天皇制度为条件投降”。所以,如果从这个方面讲的话,日本当年并非无条件投降。

到了8月12日,日本天皇已经同意投降的消息逐渐流出,绝大多数民众都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一批深受军国主义蛊惑的中下层军官们却显得群情激愤,坚持认为这是那些贪生怕死的政客们和将领们误国,还制定了自以为周密的行动计划:

一、先得到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的认可,这样可以“事出有因”;二、再得到近卫师团长的支持,出动军队控制皇宫,同时将包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内的内阁“议和派”全部隔离;三、继续和盟军进行谈判,可以适当放弃一些既得利益,但绝不会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夜,天皇裕仁在皇宫内录制好了《终战诏书》的录音,准备在明日正午12点向全世界播放。为了抢夺并且销毁这段录音,以畑中健二、古贺秀正和竹下正彦为代表的下层军官们竟然决定提前兵变,甚至不惜闯入皇宫。

这些人都是一些佐官级别,实在不具备什么号召力和影响力。为此,他们决定展开“游说”,首先选定负责皇宫警备的近卫师团长森赳中将,遭到拒绝后竟然拔枪射杀了对方。

枪杀森赳后,畑中健二和古贺秀正等人伪造了对方的手令调动部队冲入皇宫,史称“宫城事件”。不过,他们实在对皇宫太过陌生,又对天皇太过畏惧,四处翻找都没有寻到那段投降录音。

兵变的消息很快就被军团司令田中静一知悉,他立即下令近卫师团的士兵全部退出皇宫。这下,作为带头人的畑中健二等人变得里外不是人,只好在宫门前剖腹自杀,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这出荒唐到近乎闹剧的“兵变”。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点,天皇裕仁通过广播电台发表了所谓的“终战诏书”录音,正式宣布日本接受由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而所谓的“一亿玉碎”计划也没有最终实施。

假如,杜鲁门总统没有下令投放那两颗原子弹,同盟国势必会登陆日本本土作战。那样的话,“一亿玉碎”计划就能实施,结果会如何呢?欢迎留言评论,欢迎转发关注。

萨摩藩陆军海军铃木贯太郎日本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